暑热时节,百姓难耐。8月1日,神经内科孙太欣应邀连线央广《健康到家》栏目,面向全国听众普及防中暑健康知识。
当天正值“八一建军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健康到家》栏目,现场并机连线八一建军节特别节目《你的健康我来守护!》,同步为广大官兵和听众朋友们讲解防中暑相关知识。
孙太欣从中暑的概念,中暑的病因,中暑的临床表现和后果,如何判断自己中暑,以及发生中暑后如何自救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的讲解,并针对广大官兵的特殊情况给予了预防中暑的建议。同时,孙太欣还对人们常见的误区“心脑血管疾病冬季高发,夏天可以松口气了?夏天出汗多,血压平稳,就可以把降压药停了?”等进行了详细讲解。随后还就线上听众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
1.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大量出汗导致的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2.中暑可以分为哪几类呢?最严重的会导致什么后果?
中暑分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指患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伴或不伴体温升高。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
轻度中暑: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处理方式,数小时内可恢复。
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一般持续时间约3分钟。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高温,水摄入不足,或者体内水分流失过度导致血容量不足,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等。此时患者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两类。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如参加体育运动者、训练的官兵),表现为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无风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训练或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出现发热、头痛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患者可伴有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表现,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非劳力性热射病常发生于年老、体弱(小孩)和慢病人群,一般发病较慢。刚开始症状不容易发现,1~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患者体温高可达40~42摄氏度,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摄氏度,可有心衰、肾衰等表现。
3.引起中暑的常见原因:
一是环境温度过高:环境温度升高时,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二是散热障碍:汗腺损伤或者缺乏的人或出汗减少。长期大量饮酒,老年人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心血管功能下降,肥胖和衣服不透气等。系统性硬化症,皮肤瘢痕等疾病会导致汗腺功能障碍。
三是机体自身热量产生增加:长时间在高温、高湿、不透风或强热辐射下训练或者作业,机体热量产生增加。饥饿、缺水、出汗多失盐、衣物太过于紧身、糖尿病等原因都会导致中暑,总之当体内产热大于散热,体内热量急剧升高,就会导致中暑。
4.如何判断自己已经中暑了呢?
长时间在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下作业的人,一旦出现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呕吐、打鼾、口渴等,再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走路晃悠,意识不清楚等,这些症状都要引起注意。
5.中暑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呢?
(1)脑水肿:重症中暑对脑的病理改变为充血、水肿和出血(融合的、弥散的或为瘀点)。尤其是老年人,意识障碍、昏迷常是老年人中暑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之一。持续高热,各种降温措施无效,为中枢性高热。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
(2)心力衰竭:重度中暑会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心衰症状和体征。
(3)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中暑患者会出现肾脏损害,表现尿量少,尿常规中有蛋白。
(4)呼吸衰竭: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5)有个别患者可能留有永久性的神经精神后遗症
6.一旦发生中暑,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呢?
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患者一般经现场救护可以恢复正常。首先需脱离现场环境: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其次要快速降温: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最后要密切监测病情:持续监测体温。一旦发现体温高持续不降,或者由高温突然降的很多,患者面色苍白,肢体湿冷,一定要紧急送医。
7.如何预防中暑的发生呢?您有什么好建议?
一是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在阳光直射下作业,二是注意饮食,避免进食过夜或不洁饮食,多饮水,多进食高蛋白饮食,因为高温下出汗多,钠盐丢失多,所以饮水中最好含有一定的糖和盐。三是避免在封闭环境下作业,一定要保持环境通风。四是一旦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先兆中暑现象,一定要停止作业,尽快转移到阴凉、通风环境中休息。
(神经内科供稿 文/图 孙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