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邮箱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高级搜索
院训

四季科普-433:世界艾滋病日

设置字体大小:【】 【打印】 【页面调色版    发布时间:2017-01-22 15:52:36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2016年的活动主题为:“携手抗艾,重在预防”。

设立日期

  世界卫生组织将历年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世界艾滋病日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全球卫生部大臣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提出的。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

主要标志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红稠带标志的意义:红稠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世界艾滋病的标志——红绸带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社会现状

  12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在地球上,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孩子死于艾滋病,有超过1500万的儿童因为艾滋病而失去父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全球居第十四位,更以每年百分之四十的速度递增。防治艾滋病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面对因艾滋酿成的一桩桩悲剧,我们不需要旁观者,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扭转这场恶性流行病的传播态势——团结全社会的力量,以我们所能做到的各种方式,共同抗击艾滋!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天旨在提高公众对HⅣ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定为12月1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从此,艾滋病已造成超过两千五百万人死亡。即使世界许多地区的治疗管道已经改善,2005年仍有310万左右(280万到360万之间)人死于艾滋病,其中约有57万人是儿童。

历史起源

  艾滋病日的概念来源于1988年,全球卫生部大臣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设立目的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世界艾滋病日自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围绕主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主题一览:

1988年 “全球共讨,征服有期”(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1989年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Our Lives,Our World----Let'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1990年 “妇女和艾滋病”(Women and AIDS)

1991年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Sharing the Challenge)

1992年 “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A Community Commitment)

1993年 “时不我待,行动起来”(Time to Act)

1994年 “家庭与艾滋病”(AIDS and the Family)

1995年 “共享权益,同担责任”(Shared Right,Shared Responsibilites)

1996年 “一个世界,一个希望”(One World,One Hope)

1997年 “艾滋病与儿童”(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1998年 “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Force for Change: 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1999年 “倾听、学习、尊重”(Listen,Learn,Live!)

2000年 “男士责无旁贷”(Men Make a Difference)

2001年 “你我同参与”(I care,and You?)

2002年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 Live)

2003年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 Live)

2004年 “关注妇女,抗击艾滋”(Women,Girls,HⅣ and AIDS)

2005 年 “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2006年 “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2007年 “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2008年 “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2009年 “普遍可及和人权”(Universal Access and Human Rights)

2010年 “正视艾滋,重视权益,点亮反歧视之光”(Keep the light on HⅣ and human rights)

2011年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Getting to Zero)

2012年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Getting to Zero)

2013年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Getting to Zero)

2014年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Getting to Zero),

2015年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为GettingtoZero)

2016年 “携手抗艾,重在预防”

常识介绍

1.艾滋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细胞疾病感染造成免疫系统的渐进性衰退,从而破坏人体抵御某些感染和其它疾病的能力。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系指最晚期的艾滋病毒感染,出现20多种机会性感染或相关癌症中的任何一种就可确定。

2.艾滋病毒可以若干方式传播

  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措施的性交(经阴道或肛门)或口交;

  输入受到感染的血液;

  合用受到污染的针头、针管或其它锐器;

  在妊娠、分娩和母乳喂养期间在母亲及其婴儿中间传播 。

3.全世界有353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

  目前有超过353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其中210万人为青少年(10-19岁)。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固有特点是处在身体和情绪的过渡期,而且更有可能采取冒险行为,因此所有青少年都易受艾滋病毒感染。绝大多数艾滋病毒携带者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012年新感染病毒的人数估计为230万。

4.艾滋病毒是世界上主要的传染病杀手

  估计死于艾滋病毒/艾滋病的人迄今为止有3600万,2012年有160万。

5.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ART)可阻止艾滋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

  如果艾滋病毒停止繁殖,就能够延长人体免疫细胞的寿命并保护人体不受到感染。如果艾滋病毒阳性的配偶一方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那么通过性途径传给艾滋病毒阴性一方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6.到2012年底,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有近1000万艾滋病毒阳性患者能够获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根据2013年新指南,大约2600万人需要获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7.估计有334万儿童感染艾滋病毒

  根据2011年的数据,这些儿童多数生活在南撒哈拉非洲,由艾滋病毒阳性的母亲在妊娠、分娩或母乳喂养期间使其发生感染。每天有900多名儿童新感染艾滋病毒。

8.艾滋病毒母婴传播几乎可以完全避免

  在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获得预防干预措施的机会仍然受到限制。但现已取得进展。在2011年,56%已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获得了世卫组织推荐的能够最有效预防艾滋病毒母婴传播的药物治疗。

9.就罹患活动性结核病而言,艾滋病毒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2011年,约有43万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死于结核病,占该年170万艾滋病死亡病例的四分之一。同时患有艾滋病毒感染和结核病的大多数人居住在南撒哈拉非洲(约占全世界病例数的79%)。

10.有若干预防艾滋病毒传播的方式

  采用安全的性行为,例如使用避孕套;

  接受检测并治疗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毒;

  避免注射药物,或者在注射时一定要使用新的一次性针头和针管;

  确保你可能需要的任何血液或血液制品都经过艾滋病毒检测。

                                                                                        (疾病预防控制处 供稿)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运维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