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断满足临床需要,检验科细菌室自今日起开展真菌D-葡聚糖(G试验)检测。
一、G试验的定义:
G试验是定量检测人血液中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的实验。葡聚糖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占其干重的80%-90%,其中(1-3)-β-D葡聚糖占真菌细胞壁成分50%以上。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放出来,从而使血液及其他体液(如尿,脑脊液,腹水,胸水等)中(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因此,在机体中检测到(1-3)-β-D葡聚糖是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有效依据。
二、G试验检测的原理:
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中性粒细胞及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1-3)-β-D葡聚糖可从细胞壁中释放入血,激活反应试剂的酶促凝集系统,使反应溶液颜色发生改变,透光度随之改变。(1-3)-β-D葡聚糖特异性激活检测试剂中的G因子,活化后的G因子把凝固酶原转化成凝固酶,凝固酶使反应溶液的颜色发生改变,试验中光度值不断发生改变。利用(1-3)-β-D葡聚糖标准品建立生物效应与透光度关系的标准曲线,便可定量检测人血中(1-3)-β-D葡聚糖含量。
三、G试验检测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IFD的患病率明显上升。 IFD日益成为导致骨髓及器官移植受者、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AIDS以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随着IFD的比重增大,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各科室急切需求一种能早期发现,而又准确快速的诊断方式。传统意义的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与鉴定需要时间较长,患者在等待期间有可能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在这种状态下,G试验就应运而生。它有着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诊断快速、结果准确、定量检测、无创检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患者IFD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早期诊断(抢先治疗):G试验可以及时且快速的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提供临床依据,大大提高了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为临床应用抗生素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2、快速诊断:真菌感染就医的患者,往往病情严重,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与鉴定需要时间较长,患者在等待期间有可能病情加重,甚至死亡。G试验仅需75分钟即可出检测结果。
3、评价效果: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定期检测血浆中葡聚糖浓度变化,评价选用药物的有效性。
4、动态检测: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高低随病情而动态变化,能够提示疾病的发展,为治疗预后提供依据。
四、主要可引发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肺炎、肺间质纤维化
2.感染症及寄生虫疾病:肺结核、腹腔脓肿、AIDS
3.循环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塞、硬膜下血瘤术后
4.内分泌疾病:糖尿病
5.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MODS、DIC
6.肿瘤类:胃癌,肝癌,肝内胆管癌,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五、常引发侵袭性真菌病的科室:
呼吸科
血液科
感染科
肿瘤科
ICU病房等
器官移植部门
六、导致G试验假阳性的因素:
1.某些纤维素透析膜污染,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血透患者宜透析前采血;
2. 注射过香菇多糖、脂肪乳、人血白蛋白等药物;应尽量避免上述导致假阳性的影响因素;
3.注射过某些中药注射剂,如黄芪多糖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药物,如药物引起结果假阳性,建议病人代谢24小时后,再进行真菌G试验检测。
七、导致G试验假阴性的因素:
1、不敏感菌:某些真菌如接合菌(毛霉菌、根霉菌)细胞壁没有(1-3)-β-D葡聚糖成分;隐球菌细胞壁外有荚膜致使(1-3)-β-D葡聚糖释放不出,这些真菌G试验不能检测。有临床症状,但G试验阴性时,临床医生可考虑这两种真菌感染的可能。
2、定植菌:研究显示,定植真菌不引起患者血液的(1-3)-β-D葡聚糖升高,即使是严重定植。
八、G试验的参考范围:
阴性
|
﹤100.5pg/ml
|
如患者出现宿主因素72小时再次检测。
|
疑似
|
100.5~151.5pg/ml
|
存在宿主因素48小时内再次检测。
|
阳性
|
﹥151.5pg/ml
|
24小时内复查确认。确认感染,建议一周检查2-3次。
|
(检验科供稿)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