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战役的形势下,全民齐心,众志成城,我们迎来3月3日“全国爱耳日/世界听力日”。听觉,是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最迅速和最重要的沟通途径,在当前的抗击疫情战斗中更显重要。
“中国爱耳日”&“世界听力日”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其官网宣布2020年3月世界爱耳日主题“保护听力,终生受益(Hearing for life: don’t let hearing loss limit you)”。自2000年我国开创“全国爱耳日”以来,已连续21年策划和开展了一系列耳和听力保健宣教活动,对提升公众认知、推动政府制订和落实有关政策以及促进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很好效果。为把3月3日提升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听力日(World Hearing Day, WHD)”做出了贡献。
WHO估计:目前全球听力残疾人已达4.66亿(人口的6.1%),如果不采取行动,预测2030年将增加到6.3亿,2050年将超过9亿人(人口的10%)。现在全世界有11亿年轻人(12~35岁)由于不安全地在个人音响设备上或娱乐场所听过响的音乐而面临着听力损失的风险。按照WHO方案2015年在我国的调研推算,我国2.2亿人(人口的15.84%)有听力减退,其中7000万人(人口的5.17%)为听力残疾。
听力损失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而且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而在生命的各个阶段,良好的听力可以使个人、社区以及全世界顺畅交流,紧密相连。所以,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听力损失可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大程度康复。
引起听力下降的原因
1.先天性耳聋:孕期、分娩期及产后最初数日内发生的听力障碍均称为先天性聋。
(1)遗传性聋:由于基因缺陷导致先天性耳或听神经畸形可能是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近亲结婚或亲缘相近的个体产生的后代发生听力损失的概率更高。
(2)非遗传性聋:孕期、临产期、产后因素所致。如母亲怀孕期间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黄疸,都可引起新生儿耳聋。
2.后天性耳聋:即后天因素导致的耳聋。
(1)药毒性耳聋:使用了耳毒性药物导致的听力下降。某些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用于治疗感染、疟疾、耐药结核及癌症等多种药物,因其具有耳毒性,均可导致听力损失。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2)耳部疾病致耳聋:耵聍堵塞、中耳炎、耳膜穿孔、老年性听力下降、环境噪音、高血压、药物致聋、生活压力太大等等。
(3)噪声性听力下降:是长期暴露在强噪音(超过80dB)下所导致的一种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多与使用智能手机等个人音频播放设备(超过音量的60%以上)可能引起听力损失,烟火爆竹及职业有关。如果暴露时间短,引起的暂时性听阈上升会恢复,如果暴露时间长,就会引起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4)老年性听力下降:由于年龄的增大而导致的听力损失。多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人体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一系列衰老现象,老年性耳聋是因为听觉系统衰老而引发的听觉功能障碍。
(5)外伤性耳聋: 洁耳过度,损伤了鼓膜,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6)其他:突发性耳聋及一些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脑膜炎、腮腺炎等。
听力下降的表现
1.为了能够听清别人的讲话,习惯将头转向讲话者一侧,同时身体向前倾;
2.与人交流时打岔;
3.与人交流时会经常答非所问;
4.与人交谈时需要对方重复几遍;
5.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理解清楚意思;
6.在人多嘈杂的环境中交流有困难;
7.电话中与别人交流比较困难;
8.说话时声音不自觉的加大;
9.鸟叫声听不见了;
10.听不见门铃声和电话铃声;
11.在外走路听不见汽车喇叭声;
12.经常将电视音量开得过大,总是将旁人吵得心情烦闷;
13.与人交谈时需要很专注的看对方的口型;
14.背后有人喊听不到。
听力损失分类
1.传导性耳聋:由于外耳和中耳的某些病变导致声波的物理振动不能通过空气、骨或其它组织的传递或传导;
2.感音神经性耳聋:由于内耳以及神经破坏所致;
3.混合性耳聋:既有传导性耳聋又有感音神经性耳聋;
5.非器质性耳聋:常被叫做“功能性耳聋”。实际上无听力机制的损害,而是由于某些心理因素造成的
听力损失分级
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500Hz、1000Hz、2000Hz、4000Hz这四个频率点听力损失的平均值,作为划分听力下降等级的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将听力损失分级如下:
平均听力 |
听力损失分级 |
<25dB |
正常 |
26~40 dB |
轻度听力损失 |
41~60 dB |
中度听力损失 |
61~80 dB |
重度听力损失 |
>81 dB |
极重度听力损失 |
战“疫”期间,注意保护听力
在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非常时期,特别提醒注意以下几点,这将有助于你保持良好听力,终生受益:
1.克服恐慌、焦虑情绪,调节心态应对疫情。过度的负面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可导致耳鸣、耳闷和听力减退。
2.听力损失和全身疾病有关,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应合理用药,控制好原发病、基础病。
3.宅在家中不要闲着无事掏耳朵,以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继发感染。
4.洗头、洗脸、洗澡时防止水灌入耳,尤其是中耳炎鼓膜穿孔患者要特别注意。
5.使用智能手机等个人聆听设备要遵循“6-6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输出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
6.不要戴着耳机睡觉,以免通宵暴露在声刺激中损伤听力。
7.用手机自主测听,监测听力情况。
8.遇有耳鸣、耳闷、耳痛、耳流脓和听力下降等情况及时就诊(网络门诊或急诊)。
温馨提示
现在仍然处于疫情防控阶段,请各位在此期间注意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常清洁,多运动。
(耳鼻咽喉科供稿 文/图 石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