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BC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发病率是鳞状细胞癌的4-5倍,是恶性黑色素瘤的20倍,浅肤色人群发病率高(澳大利亚最高,非洲最低),肿瘤起源于皮肤表皮和毛囊的基底细胞或干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方向,最常见鳞状分化,也可向其他皮肤附属器分化。
BCC形态多样,根据生长方式大致分为惰性及侵袭性两种。惰性BCC包括结节型、表浅型、色素性、伴附属器分化型和纤维上皮型。侵袭性BCC包括微结节型、浸润性、硬化型、鳞状基底细胞型和伴肉瘤样分化型,复发率和转移率相对升高。约40%至75%的基底细胞癌病例中可见混合性生长方式。
BCC好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比例约为1.5:1;常见于人体日光暴露部位;常见头面和躯干(约占80%);少数发生在颈部和四肢近端;罕见发生在小腿、外阴、阴囊、臀部、乳头、口腔粘膜等;浅表性基底细胞癌主要发生在躯干;结节性基底细胞癌主要发生在头颈;紫外线照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可发生在手术、创伤引起的瘢痕上;放射治疗部位的发生率升高;少数与遗传有关,最常见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BCC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表面毛细血管扩张的丘疹或结节;可伴破溃或溃疡;浅表BCC可呈体癣样;硬化性BCC和浸润性BCC可呈瘢痕样;色素性BCC可类似于黑色素瘤样;发展缓慢,但具有局部浸润和破坏特性;大多数单纯切除后可治愈;很少转移(如有转移,最常见淋巴结、肺、骨);需注意发生在阴囊者转移率较高(约13%);部分可与黑色素瘤并发(碰撞瘤或黑色素瘤转移到BCC);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较小的病变可以直接切除;切除术后造成较大缺损者,可进行皮瓣转移或植皮修复;Mohs显微手术主要应用于面部较大皮损,通过显微镜确定肿瘤的浸润范围,确保治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
非手术方法主要有:光动力疗法、放射治疗、激光或冷冻、局部药物注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