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房颤患者的心房像患了“抖抖病”,极不协调的“乱颤”超过了正常心跳的上限,使心脏失去了规律的收缩舒张,以及正常的排血功能。原先由心房心室共同完成的任务,在房颤发生时只能由心室单独完成。
房颤最终造成两个结果:一是心脏不能很好地舒张,从外面抽回血的时间短了,泵出的血自然也少,多数血液积累在心脏里,容易引起心衰。二是心房不收缩了,血流处于淤滞状态,红细胞、血小板容易沉淀下来,变成定时炸弹——血栓。血栓可能突然掉落,如果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很容易阻断脑部供血,导致脑卒中;如果堵在肾脏里,就叫肾栓塞;如果堵在肠系膜血管,会造成肠系膜血管栓塞。
由于有一定的隐匿性,房颤早期不易被发现,建议65岁以上人群定期摸自己的脉搏,发现脉搏强弱不等、节律紊乱,并且脉搏次数少于心跳时,就要怀疑是否患有房颤,并及时到医院通过心电图等检查确诊。房颤患者可遵医嘱服抗凝药,或采用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等方法治疗。
(心血管内科 供稿)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北京电力医院管理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