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四项检查。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便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但是凝血四项检查的临床意义不仅仅只有这些。
凝血四项检查包括: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检测肝素用量。
延长见于血浆因子VIII、因子IX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和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
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状况。
PT:主要放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国际化比值)常用于检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
降低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升高见于急性心梗。
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升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
降低无临床意义。
随着医院的发展,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所以,术前检查成为了检验科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术前检查项目之一的凝血四项,有些采集要求需要特别注意。
1. 采集凝血标本最适于清晨空腹,病人停止服用对凝血机制有影响的药物一周之后。
2. 如在急诊等必要时,必须在输液侧采集凝血标本或者病人服药后,以及输注脂肪乳的。需要在医嘱中或者采血管上标明!并且在第二天早晨复查。
3. 在进行抽血时。采集凝血四项标本最好为第二管。这是避免采血针中的空气以及组织液对标本中的凝血因子产生影响。采集后充分混匀6-8次,但不要剧烈震荡以免发生溶血。采集时争取一次成功,采集顺利、迅速。止血带要避免扎得过紧,也不要扎得时间太长(1min之内),见到回血后即刻松开止血带。不要用力拍打采集部位。采集完成后尽快送至检验科。
(检验科 文/陈伟)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