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邮箱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高级搜索
院训

非凡记“疫” 最美风采-200:北京电力医院普外科主任张宗明教授的“肝胆人生”

设置字体大小:【】 【打印】 【页面调色版    发布时间:2022-04-01 17:16:00

  凡大医者,无不严谨诚爱;凡大医者,无不严谨治学。回首自己的成长道路,张宗明教授作为一名普外科医生,深刻地体会到医学界的一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至今,从事普外科学习和工作三十七年,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医学事业,张宗明对普外科的赤诚与热爱,给无数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冀,而未来,这条探索之路还将继续,那是一份对医务工作者的热爱,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不忘初心 坚守一线

    1985年,张宗明本科毕业于山东滨州医学院,1990 年硕士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1994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1996 年博士后出站于北京医科大学,1997-2000 年博士后工作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先后在山东菏泽地区人民医院、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工作。

    张宗明教授从事普通外科学习和工作三十余年,对普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经验,专长于肝、胆、胰、脾外科,尤其对胆道外科领域的各种疑难及复杂疾病的诊治造诣很深,参与制定我国胆道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5 项。已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81 篇,其中 SCI 论文32 篇,SCI 引用 1000 多次。参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七、八年制《外科学》教材、《黄家驷外科学》等专著 17 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等 12 项科研基金。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 5 名、硕士研究生 16 名。

    2002 年张宗明入选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2003 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13 年6 月通过国内外公开招聘,张宗明被引进北京电力医院,担任普外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带领普外科医护人员精诚团结、勤奋工作、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经过 8 年多的不懈努力,使北京电力医院普外科从一个只有 20 张病床、只能收治常见病的普通科室,打造成编制 55 张病床、实际开放 66 张病床、具有诊治普外科各种疑难、复杂疾病能力的北京电力医院重点科室、通用技术集团国中康健临床重点学科、国家卫健委“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品牌科室、首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博士生、硕士生培养科室;同时也是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及其中国分会、亚太区肝胆胰协会、国家老年肝胆胰专科联盟、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及其肝脏外科学组、首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系务委员会等 19 个学术组织的委员、常委或副会长单位,《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主编、《World Journal ofGastrointestinal Surgery》副主编、《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 13 种专业刊物编委单位;2016 年张宗明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优秀班组长”称号;2017 年主持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创新培育项目研究;2018 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 5000”(F5000);2019 年入选国家卫健委“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 品牌科室负责人;2020 年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获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奖(省部级)一等奖;2021 年获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科技成就奖”……尽管张宗明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但在他看来,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动力。多年来,张宗明不忘初心,依旧坚守在一线,用自己的双手挽救无数的生命。

    肝胆相照 小心呵护

    我国有个成语“肝胆相照”,出自宋·胡太初的《昼帘绪论·僚寀》,其意是肝与胆相互照应,比喻可以相互坦诚交往共事。那么在医学中,“肝胆相照” 这个词语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呢?张宗明教授告诉我们,该俗语是有医学依据支持的,因为在解剖学上:肝胆是两个毗邻器官,胆囊位于肝脏的胆囊窝内;在功能上: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类食物消化。

    张宗明教授表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器官,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作用:1. 分泌胆汁:肝脏每天分泌600- 1200ml 胆汁,促进脂肪类食物消化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2. 代谢功能:常见的三大营养物质,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都在肝脏内进行合成代谢;3. 凝血功能:人体大部分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合成,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要的调节作用。4. 解毒功能:人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物或者外来的毒物,在肝脏内主要通过单核吞噬细胞进行吞噬和分解而形成无毒物质;5. 吞噬和免疫作用:肝脏通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作用将细菌、抗原、色素和其他碎屑从血液中除去。

    胆囊在人体主要有四个功能:1. 储存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2. 浓缩胆汁:胆囊将电解质吸收掉,浓缩胆汁里面有效成分;3. 分泌黏液:可以防止胆汁侵蚀黏膜,保护胆囊;4. 排出胆汁:进食之后胆囊开始将胆汁排出。

    通过张宗明教授的阐述,我们明白了肝胆属于人体内的重要器官,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护。一般情况下,在肝胆出现健康问题时,身体也会有一些症状出现,如果可以及时留意到这些信号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一般可以减轻受到的损伤,如果发现这些异常之后没有马上就医,任由病变持续发展,身体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那么,肝胆有毛病时,人体会有哪些症状出现呢?

    张宗明教授对此表示,肝胆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如果是肝胆炎性疾病,多表现为头晕、发热、乏力、四肢酸痛等;如果胆道结石造成梗阻,会造成皮肤发黄、瘙痒、尿黄等,全身症状;如果是严重肝脏疾病患者,常感到乏力、精神不振、体力不支、容易疲劳,可能系因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等因素而致。需要指出的是肝胆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早期,大多数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腹痛、黄疸、乏力、消瘦,往往提示癌症已到中晚期。因此,需要注意规律饮食,定期体检;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早期诊断 免除隐患

    张宗明教授还告诉我们,肝胆疾病是常见、多发疾病,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主要包括肝囊肿、肝癌、肝炎、肝脓肿以及肝血管瘤等,胆道疾病主要有胆石症、急慢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息肉、胆囊癌、胆管癌等,每种疾病的病因不同,致使其治疗方案、治疗和预后也不同。去年,我们熟悉的演员吴孟达因患肝癌去世,生前直呼异常痛苦,网友们也纷纷留言悼念,希望这位曾带来无数珍贵回忆的老戏骨可以一路走好。

    张宗明教授表示,肝癌是全球第五、我国第二常见的癌症(男性),全球 50 % 以上的肝癌发生在我国,最主要的病因是慢性乙、丙型肝炎(约占 80%) 。肝癌是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至中晚期,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一般情况下,是间歇性或持续性的隐痛、钝痛或者刺痛。少数病人会有突发性肝部剧痛,意味着可能发生了肝癌破裂),其次是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腹胀、消化不良等,还有一些病人会发生发热,到晚期则表现为消瘦、乏力、腹水等。晚期肝癌患者整体预后很差,平均生存时间只有 3 ~ 6 个月。因此,加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是当前肝脏外科临床工作的重点。

    胆石症作为人体胆道常见疾病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胆结石”,胆结石是一种胆道系统的结石病,它可能是胆囊或者胆管内产生结石的一种疾病。张宗明教授表示,胆结石是我国的常见、多发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单纯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7% -10%,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为 10% ~ 15%。胆结石的治疗,传统的开腹手术近年来受到微创手术的极大挑战。为此,我们撰写并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题目是“肝内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策略”,结论指出:根据肝内外胆管结石分布、有无肝内胆管狭窄、是否合并肝纤维化或萎缩、胆总管是否扩张、胆总管结石大小和数量、Oddi 括约肌功能等因素综合分析,结合术者技术和设备条件,合理选择微创治疗方案,对于提高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避免术后并发症或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我们提出的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策略,通过我院普外科 2013 年 7月至 2020 年 5 月收治的 1089 例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实践,并在全国数十家医院推广应用,证明该策略是一个科学、合理、高效、适于各年龄患者病情需要的微创治疗选择原则,为此获得了 2020 年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奖(省部级)一等奖。

    让张宗明教授印象最深的是,2014 年 3 月 4 日,张宗明教授为一例冠脉搭桥术后配血极为困难的高龄老年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实施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当时,患者已经 78 岁高龄,一年前接受过冠状动脉搭桥术,因有输血史而出现 ABO 血型亚型异常,交叉配血十分困难,加之高龄老年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手术风险极大。

    张宗明教授指出,这样一台手术,本身就是普外科难度最大、最复杂的手术,加上上述困难,风险更大,不确定因素更多,即便是放眼国内医学界同仁,也是不折不扣的挑战。尽管在北京市中心血站的大力支持下,术前取回 800ml 洗涤红细胞,完成术前配血准备工作,但经过我们团队的精准手术操作,仅用不到 4 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不到 100 毫升,而且没有进行任何输血,术后顺利康复,至今健康生活。肝胆疾病 预防为主我国是各种肝胆疾病高发的国家。肝胆作为我们人体内部主要的器官,一旦发生病变会使我们出现食欲下降甚至是体重下降等情况。

    目前,许多肝胆病还无法彻底治愈,而患者一旦发展到末期,其病情更是难以控制。因此肝胆疾病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人们应如何针对各种肝胆疾病的特点进行有效地预防呢?

    张宗明教授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肝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以常见、多发的胆石症为例,做好如下三级预防,对于有效预防胆石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或消除胆石症危险因素。因胆固醇过饱和为胆固醇结石的主要成因,故人们应少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肝、肾、鱼卵、蛋黄等;同时加强户外活动,如做操、跑步、散步等锻炼,以促进体内的胆固醇代谢。

    二级预防(前期预防):在胆石症的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使胆石症有可能早治愈或不致加重。对疾病的高发地区及特殊人群,应通过普查、重点筛检、定期健康检查,以期早发现、早诊断;进而通过采取饮食、溶石、驱虫、抗炎等手段,达到早治疗目的。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针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合并急性胆道感染时,应选择在胆汁中浓度高而敏感的广谱抗生素;疼痛明显时应禁食、胃肠减压、镇痛、镇静;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或经内窥镜取石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出现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系统的并发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高,人们的饮食条件越来越好,食疗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祖国的传统医学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治未病一直以来都是各位著名医家信奉的医学真理,其中食疗养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悠久的饮食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食疗养生经验,这些饮食对疾病防治,延年益寿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肝胆疾病的治疗方面,张宗明教授表示,食疗是某些肝胆疾病治疗的重要一环,以常见、多发的胆石症为例,下述食疗方法可以减轻症状、避免结石进一步增大、甚至促进结石溶解:(1)保持饮食规律,尤其是一定要吃早餐,避免胆结石由小到大、由单发到多发。(2)限制高蛋白、高脂肪饮食,避免胆结石进一步增大、增加。(3)烹调食物少用煎、炸,多采煮、炖、清蒸的方式。(4)必要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口服溶石药物,如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等,以促进胆结石溶解。

    健康中国 科学应对

    目前,国家推动“健康中国” 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根本措施是坚持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关键是加强对疾病预防的重视,这是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证明,大部分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早期预防。做好疾病预防工作,要从普及健康知识做起,从环境安全开始落实;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以常见、多发的胆囊结石转变为胆囊癌为例,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 0.4% ~ 3.8%,位列消化道肿瘤第 6 位,患者 5 年总生存率仅为 5%。究其原因,胆囊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异性症状,通常表现为已有的胆囊或肝脏疾病,甚至表现胃病的临床特点,容易被忽视。大多数病人就诊时以上腹疼痛、不适、恶心、呕吐为主诉,继而出现黄疸、体重减轻,表明病情已经到了胆囊癌的中晚期,往往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机会,患者预后很差。因此需要强调胆囊癌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预防: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 13.7 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径> 3cm 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 1cm 者的 10 倍。胆囊充满型结石、慢性胆囊炎也是胆囊癌的高发因素。了解这些高发因素,密切观察其变化,及时采取预防性手术,可以明显降低胆囊癌发生率。

    早发现:B 超是筛查胆囊癌的最常用方法,定期复查 B 超是早期发现胆囊癌的关键。

    早诊断:CT 和 MRI 可判断肿瘤浸润程度和肝脏、血管受累情况,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PET-CT 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可作为补充诊断手段,有助于判断局部和全身转移病灶。

    早治疗:外科手术是胆囊癌治疗的首选方案,早期胆囊癌(原位癌或侵犯胆囊黏膜固有层的 T1a 期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的 5年生存率可达 100%,而晚期胆囊癌的 5 年总生存率仅为 5%。

    笔耕不辍 精益求精

    医生,本身就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张宗明教授不仅长年奔波于医疗一线,还经常对学习和工作加以总结,或许在他认为,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可懈怠、停歇……

    至今,张宗明教授已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 181 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 120 篇(包括 SCI 论文28 篇),涵盖普通外科领域,从基础到临床,从科研创新到技术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 2015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双镜联合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策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 14(4): 280-283)荣幸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19)”。据查证,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该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100 篇,是从中国当年公开发表的、经过认定的16.17 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中,经权威遴选后产生的,代表着业界的顶级水准。

    如果说该论文 2018 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 5000”(F5000)是意外收获,那么 2020 年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则是意外惊喜。这些意外的收获和惊喜,与另外 180 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的论文一样,不仅是张宗明教授辛勤耕耘的充分体现,也是学术界对他的学术水平的充分肯定,更是有关学术内容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有力推动。

    张宗明教授还参与编写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七、八年制《外科学》教材、《黄家驷外科学》等17 部专著,更是需要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正如张宗明教授的恩师裘法祖院士在知道自己的学生参加上述教科书编写时提出的要求“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同时张宗明教授也是在践行恩师裘法祖院士提出的做外科医生的六字箴言“会说、会做、会写”。

    至今,张宗明教授仍坚持用电脑总结三十多年来的经验和诊疗观点,发表在各类专业杂志和网络上,供后辈医生参考借鉴。诚然,人来到世界一趟,就应该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张宗明将数十年宝贵的经验和心德留给一些后辈,让他们可以快速帮助患者祛除病痛,从而获得幸福和健康,或许这才是赋予“医生”这个职业最神圣的使命……

    如今,回顾从医之路,张宗明教授本本分分,一步一个脚印。从业三十多年来,他始终与患者“肝胆相照”,努力做一名令患者满意的好医生。作为科室主任,张宗明教授带领科里的医生们钻研技术,无私奉献,不仅是科里的学科带头人,也是患者生命中的大救星;即使再晚,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飞快赶到患者身边。站在手术台上,他永远是那个经验丰富、冷静睿智、从容不迫、值得信赖的生命守护者。

    【人物链接】张宗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普外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1994 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1996 年博士后出站于北京医科大学,1997-2000 年博士后工作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耶鲁大学。2002 年入选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2003 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16 年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优秀班组长”称号。2017 年主持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创新培育项目研究。2018 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 5000”(F5000)。2019 年入选国家卫健委“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品牌科室负责人。2020 年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获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奖(省部级)一等奖。2021 年获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科技成就奖。

(《健康之友》2022年第3期  文 / 本刊记者 程石江)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