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上午10时,发热门诊接诊台前,护士郑淑霞正在接诊一位患者。这是一位住在医院周边的老大爷。老人戴着口罩,已经感冒一个多月了,最近10天不时还发烧。老人本来不想来医院,拗不过家人,他才来,“他们都担心我会不会被那新病毒感染了?”老人说,“我又没去过湖北,家里人也没去过,怎么会得?”“您别担心,我先给您量个血压,然后咱就找大夫,他会帮助您。”郑淑霞边劝慰老大爷,边开始给老人量血压。
这时候感染性疾病科邢少杰主任在诊室里,给老人认真地做了一系列检查,“您可以再抽个血,拍个胸部CT,看看结果,有助于我们帮您初筛是否属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这样您也踏实了,咱们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帮您康复。”邢少杰对老大爷说着。老大爷连声道谢,去做检查。之后邢少杰耐心地和家属进行了有关新冠肺炎一些防护知识的宣教,送走老大爷,邢少杰用手按了按腰。从疫情开始,他就一直在发热门诊工作,为了减少穿脱防护服,经常一天不喝水,这几天肾结石犯了,碎石之后他继续工作,担心来支援的医生经验不足,他几乎每个患者都要亲自过问一下,生怕有漏诊的。
发热门诊有着严格的感染控制,和其他诊区独立分开,诊区内患者可以完成挂号、就诊、抽血化验等几乎所有的检查流程,确保不会给其他诊区带来污染风险。诊室中,医生穿着全套的装备——发热门诊的医生需要近距离为病人检查呼吸道等,感染的风险很大。 发热门诊每天要接待几十位患者,大部分患者抽完血、拍完片,发现都只是血象上的变化,或者轻微的呼吸道炎症,也就是普通感冒或者秋冬季常见的流感。只有少数患者通过验血和胸片影像发现需要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确认,最后确诊病例的占比更低,但是严谨的规程一个都不能少,责任一点儿也不轻。
这些天,还有不少从外地回京的人来发热门诊,他们中很多人都没症状,只是心里不踏实,想来筛查一下,甚至还有专门跑来咨询的市民。“如果您只是轻微不适,我们真的不建议您来医院,因为医疗资源有限,还需要为更急迫的市民做好准备。”邢少杰总是非常耐心解释,力争大家的理解和配合,“您要是不踏实,就居家观察,老跑医院,有交叉感染的危险。不过,要是有明显症状,一定及时就诊,医护人员一定会提供最细致、周到的帮助,因为我们是非常慎重的,只要一次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立即确诊,全力治疗。排除疑似,我们更加慎重,需要隔天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才能排除。”类似的话,每天邢少杰和他的同事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
邢少杰已经在医院工作30多年了。2003年“非典”时,他就是医院参加救治的主力。回忆起17年前的那场‘战役’,邢主任还有些不好意思,那是还是个小伙子,一转眼已经年过50了。如今,再次面对狡猾的病毒,他信心十足,“无论是筛查、检测还是诊断、治疗,我们的效率都有了大幅提升!”
作为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邢少杰很忙,从腊月二十九,他就一直守在医院里,大年初三一早,同事发现他的眼睛红红的,仔细一看是结膜下出血了,大家劝他歇歇,他纹丝未动,只说了一句“我们这里是抗击疫情的‘桥头堡’,必须守住!”,在场的同事瞬间泪目。
他手机里,存着几张家人发来的“守岁”照片。“不忙的时候,我就掏出手机看看。”望着照片,眼里都是思念。不过很快,他收起手机,神色如初,“等这场仗打赢了,我再回去和家人团聚!”
(护理部供稿 文/图 戴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