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邮箱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高级搜索
院训

核磁共振:不会产生电离辐射

设置字体大小:【】 【打印】 【页面调色版    发布时间:2016-04-27 11:13:55

在这个谈“核”色变的时代,当你听到“核磁共振”这几个字眼的时候,您会想到什么?辐射?幽闭?白血病?噪声?其实,核磁共振中的“核”与核辐射中的“核”是有质的区别的。

  先来看一下“核磁共振成像”的定义。

  核磁共振成像,又称自旋成像,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也就是说“核磁共振”中的“核”指的是上述定义中的“原子核”。

  普通X线、CT检查的工作原理。

  X线通过物质被吸收时,可使组成物质的分子分解成为正负离子,称为“电离作用”,离子的多少和物质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X线通过人体被吸收,也产生电离作用,并引起体液和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使组织细胞的机能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生物效应”。X线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是应用X线做放射治疗的基础。在实施X线检查时,对检查者与被检查者进行防护措施亦基于此理。

  通过以上定义和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看出,磁共振检查是不会产生影响身体健康的电离辐射的,这跟传统意义上的X线(拍片)、CT检查是有质的差别的,所以,磁共振检查是不会产生电离辐射的。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