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邮箱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高级搜索
院训

辩论:新型基础胰岛素是越长效越好吗?

设置字体大小:【】 【打印】 【页面调色版    发布时间:2016-04-27 11:06:23

第49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2013) 于9月23-2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当地时间9月27日上午,迈克尔•贝格尔(Michael Berger)辩论场上热闹非凡,围绕着“新型基础胰岛素是越长效越好吗?”的主题,正反双方引经据典的精彩博弈掀起了本次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年会的一个小高潮。最终双方“化敌为友”达成对立统一。   

  正方——新型长效胰岛素优势多

Meneghini教授把开篇陈辞的重点放在了列举新型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优点上。他援引研究数据表明,新型长效基础胰岛素具有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血清半衰期更长、生物学效果在24小时内更均一稳定)和可靠的疗效,整体低血糖风险不增加而夜间低血糖反应更少,并且不存在某些人担心的“蓄积”现象(以德古胰岛素为例,每日一次给药,2~3日后达到血清稳态)。此外,长效胰岛素对于遗漏或者重复给药等差错的“宽容性”也更好,药物的血清浓度波动较小。

反方——长效不是新型基础胰岛素的唯一目标 

 

反方、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Philip D. Home教授

  Home教授并未就正方所述新型长效胰岛素的优势“接招”,而是剑走偏锋地提出论点:“长效”是唯一目标吗?他同样引经据典,表明其他特性的重要性。首先,他列举胰岛素研发历史上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和牛特慢胰岛素的缺陷表明,除了作用时间,胰岛素皮下吸收的变异性和生物利用度的变异性同样是必须关注的问题。随后,他提到正在开发、每周一次给药的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指出这使临时的剂量调整变得非常困难,接受这种超长效胰岛素甚至可能给患者带来危险,比如患者一旦发生周末活动量增加、临时生病影响了进食、或者使用了另一种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等未能预见的情况,预先给予超长效胰岛素就很难应变。

  国内专家现场点评

  解放军总医院陆菊明教授在会后应邀对这场辩论做了简短点评,他指出,双方的辩论很难截然分出对错,只是引导我们正确、全面地理解新型基础胰岛素;对此类产品而言,除了一定程度的长效之外,吸收度、生物利用度、药效稳定性等因素同样重要。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