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邮箱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高级搜索
院训

四季科普1683:糖吾之蜜糖,彼之砒霜:聊一聊药源性低血压

设置字体大小:【】 【打印】 【页面调色版    发布时间:2024-12-03 10:15:45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是完全无副作用的。所以,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但是药物引起的低血压不见得人人都知道。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可能引起药源性低血压的药物。先让我们通过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来了解一下“药源性低血压”。 年近80岁的张大爷身体一直都很硬朗,但最近他似乎被“诅咒”了……他只要起床、或者站立行走就会出现头晕不适、两眼发黑,严重的时候还会晕厥发作,神志不清,而平躺休息时头晕就会很快消失。他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只能躺着或坐着,根本不敢起身行走。经多次门诊治疗无效后,几经周折张大爷求助于药学门诊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通过药学问诊了解到,张大爷因为前列腺增生的问题,在外院就诊时医生为其开具了一种叫“高特灵”(通用名:盐酸特拉唑嗪片)的药物。特拉唑嗪是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阻断膀胱颈、前列腺包膜和前列腺α1受体,松弛平滑肌,使尿道阻力和压力、膀胱阻力降低,从而减轻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状和改善尿流速率。同时,特拉唑嗪可以通过阻断周围血管α1受体,使血管舒张,降低血压。张大爷服药前血压正常,其症状正是由特拉唑嗪引起的低血压导致的。临床药师向张大爷分析了相关原因,并嘱其把特拉唑嗪换成对血压影响较小的高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经随访,张大爷未再出现低血压相关症状。 药源性低血压的诊断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血压降至90/60 mmHg以下,或老年人血压降至100/70 mmHg以下,并出现低血压的临床表现:头昏、眩晕、乏力、精神不振、头重脚轻、嗜睡,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晕厥等;(2)卧位时血压正常,而从卧位突然变成坐位或立位时血压下降20~40 mmHg,并出现低血压的临床表现;(3)与所用药物有因果关系;(4)停用或减量使用所用药物或缓慢从卧位变成坐位或立位时血压下降不明显,无低血压的临床表现;(5)重新使用致病药物上述低血压和临床表现再现;(6)能排除低血糖、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低血压情况。 理论上讲,可以引起血压降低的药物都有导致药源性低血压的风险。包括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等;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氨苯蝶啶、布美他尼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胺碘酮、奎尼丁、美西律、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维拉帕米等。另外,一些抗抑郁药物(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塞平、马普替林等)、抗帕金森药(左旋多巴、金刚烷胺等)、镇静催眠抗惊厥药(地西泮、硝西泮、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抗感染药物(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拉氧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类、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阿昔洛韦等)、镇痛药(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等)也可以引起药源性低血压。  药物致低血压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血管扩张作用: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血管扩张作用而导致药源性低血压的,只是扩张血管的途径不同。α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的α1受体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的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而降压;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钙离子的跨膜转运和细胞内释放而扩张外周阻力血管导致血压下降;硝酸酯类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促使血管平滑肌钙内流减少而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低血压与抑制中枢调节的加压反射和阻滞外周α受体有关;吗啡、哌替啶等可通过组胺的释放而扩张血管导致血压下降。患者饮酒后使用某些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他啶等)、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等)、磺酰脲类(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等)药物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导致血压下降。 (2)心肌收缩力的抑制:胺碘酮、普萘洛尔、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慢传导而使心排血量减少,动脉血管充盈不足引起血压下降。 (3)血容量减少: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和SGLT2抑制剂类降糖药通过利尿作用,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通过大量发汗,使有效血容量减少而导致血压下降。 大多数药源性低血压是一过性的,休息后可自愈。但部分患者发展急骤,个别情况下可引发严重后果,应加强防治。凡服用特别是首次服用可能诱发低血压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用药反应情况逐步调整剂量。用药后安静平卧30分钟至1小时。转变体位时宜缓慢,如从卧位站立,应先缓慢坐起,稍做休息后站立片刻,再缓慢起步,这样可使体内血液循环有一个调节、适应的过程。如果在用药过程中突然出现低血压,应立即平卧,适当垫高下肢,以增加静脉血液回流量。如果确定所服用的某种药物是其诱因,停用或减量后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血压。 值得一提的是,气温高、热水浴、运动及饮酒,均可促进或加重药源性低血压。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无原因的头晕、乏力、嗜睡,甚至晕厥等症状;或卧位时血压正常,站立时收缩压及舒张压迅速下降20~40 mmHg,出现头重脚轻、眩晕、乏力等症状,均应考虑与近期用药的联系,警惕药源性低血压的发生,必要时寻求医生或临床药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云莉, 张慧颖, 李芳. 防治药源性低血压[J]. 家庭医药. 就医选药, 2018(06): 157. [2] 柏胜玲. 浅述医源性低血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07): 72. [3] 罗玉英, 雷招宝. 药源性低血压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03): 121-123. [4] 杨花平. 药源性低血压的致病药物及防治对策[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04): 50. (药剂科供稿  文/图  寻志坤)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