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伤口究竟能不能碰水(如生理盐水、纯净水、凉白开,条件不允许时,自来水也可以)?这个问题让很多朋友感到很困惑。 小时候,一旦受了伤,父母都会反复提醒我们:“伤口可千万别碰水啊,湿了就容易感染。”但后来会发现:哪怕我们坚持了一个星期不洗澡,膝盖上的擦伤还是感染流脓了。 长大以后,去医院看病,医生会说:“你这个伤口可以洗澡了,如果再不洗,就更容易感染。” 大部分的人都会很纠结——到底该不该洗呢? 其实,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建议都是对的。 只不过针对不同的愈合方式,我们要使用不同的碰水策略。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伤口处理方法,叫做干性愈合,也就是暴露疗法。 一般的愈合过程是:伤口渗液--自然风干--成痂--痂皮脱落--愈合。 生活中的伤口一般都比较轻,比较轻的伤口,可以用干性疗法。既方便,又不用花费太多钱。 这种干性愈合的方式,建议早期不要碰水。 很多人误以为是水把细菌带到了伤口上,其实并非如此,是水把痂皮变成了伤口的培养皿,潮湿的环境才是元凶。一旦痂皮潮湿,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创面感染。人们常说:“伤口要透气。”这也是一个误解,皮肤是不需要呼吸的,所谓的“透气”,指的是让流动的空气带走痂皮里的水分,干干的痂皮就不容易感染了。 那为什么有时候明明一直没有碰水,伤口还是感染了呢? 因为对于深度伤口,干性愈合就不再适合了,无论如何风干,都会痂下积脓。所以在医院里处理伤口的时候,往往使用湿性愈合来处理深度创面。医生并不是不会干性愈合,而是到医院来看病的患者,一般都是干性愈合失败的深度伤口。如果再使用干性愈合,再次感染的风险就会非常高。 湿性愈合的过程和干性愈合完全不同,是不产生痂皮的一种愈合方式。湿性愈合的优点是不容易感染、愈合速度快、愈合质量高、留疤程度轻。但是花费会比较高,而且要经常换药,比较麻烦。愈合后皮肤的色素沉着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采用湿性愈合色沉会更淡一些。 既然湿性愈合的过程没有痂皮形成,也就可以碰水了。 不但可以碰水,有些创面,还必须要碰水。比如3周后的创面,无论有没有痂皮,都需要洗澡了。因为伤口长时间不冲洗,里面的细菌比水里多很多。 更可怕的是,伤后一个月左右的时候,伤口上会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种会吃皮的细菌,伤口要是再不冲洗,愈合的伤口也可能会重新破溃。 总结一下: 深度伤口,选择上药包扎的湿性愈合,可以碰水; 浅度伤口,可以干性愈合,暴露在外面风干。一旦选择了干性愈合,在痂皮脱落前,最好不要碰水; 如果伤口感染了,或者超过3周以上,痂皮依然没有脱落,就应该转为湿性愈合,就必须要碰水了。
(皮肤科供稿 文/图 徐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