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骨化的定义是解剖学上不存在骨的部位有新生骨形成。与肌肉中钙的沉积相区别的是,已形成的骨化部位是具有哈佛管或骨髓腔的正常组织。脑外伤、脑卒中、脊髓损伤患者均可发生异位骨化,即使健康人,有时在反复受伤的肌肉处也可发生骨化(图片中箭头所指处为异位骨化)。
异位骨化发生部位中,髋关节及膝关节处最多发,其次还有肩关节、肘关节等处。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有不明之处,但瘫痪肢体的肌肉、韧带过度紧张的机械性因素可能系其发生的基础。
异位骨化一般认为在伤后1.5-2.5个月发生。当卧床时间较长患者的大关节,尤其是髋关节周围有时出现红肿及热感,肿胀消退后,在关节附近如髋关节前面及大腿内侧可触及硬性包块,急性期提检血沉、血清碱性磷酸酶、肌酸磷酸酶升高,X线示新骨形成,即可诊断异位骨化。还可进一步行骨扫描、CT检查等。
异位骨化以预防为主,应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注意观察各关节的状态,早期发现异位骨化。治疗上,对早期的异位骨化可给予局部冷敷并服用消炎药减轻炎症的加剧,炎症反应减轻后要积极进行关节活动的训练。引起关节活动受限进而影响康复治疗及日常生活动作的异位骨化较少。可给予手术摘除,以髋关节为多。
(康复医学科供稿 文/戴培)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北京电力医院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