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那天,凌晨4时30分,初秋的北京有些冷,夜幕笼罩下的窗外车流稀疏,突然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这个看似平静的夜,电话那头诉说着急诊抢救间的紧急病人会诊,一位六旬老人因急性硬膜下出血脑卒中已渐入昏迷状态,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值班医生贾伟锋会诊后即刻联系科主任宗淼,宗淼远程会诊后决定为患者一搏。深夜中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宗淼主任已从家中赶来,第一时间全面评估患者并对头颅CT进行精准的构图及分析,患者高龄、基础疾病甚多、且前一日行活血溶栓治疗,这一系列的病史可谓是雪上加霜,为本来已经棘手的紧急救治增加了多重困难,但患者生命大于一切,医院立即启动神经外科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展开了这场与死神分秒必争的拉锯赛。
15分钟后,老人经急诊抢救间护送至卒中中心病房,因核酸检测进行中,经院专家组会诊通过后科室立即提高应急响应提高防护级别,大家丝毫不敢懈怠,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准备于单间隔离病房以重症监护标准下急行双侧经颅脑内血肿碎吸引流术及颅内压探头置入术,此时值班护士已确保所需器械、药品均处备用状态。
凌晨4时50分,与窗外破晓前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神外重症监护病房内灯火通明,似乎褪去了凌晨的本来的温度。此时宗淼率贾伟锋医生手持叩诊锤、软尺、亲笔手绘图为患者行术前穿刺设计,眼前他们一丝不苟、分毫不差,我们常说:神经外科医生是行走在刀尖上的医者,胆大更要心细,宗淼即是位唯美主义者,论管理、治疗颇为严苛,被赞为怀揣生命至上、大医精神的医者毫不为过。
短短7分钟后,局麻下左侧经颅脑内血肿碎吸引流术拉开了帷幕,患者虽泵着降压药,但是血压仍飙升至接近200毫米汞柱,情况十分危急,竭尽全力抢夺黄金时机、缩短手术时间患者的存活率就越高,预后会越好,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测量后选取合适长度的碎吸针决定着穿刺成功率,精准钻孔后即刻抽出高达数十毫升的暗红色血性液体,直达病灶的穿刺后患者血压逐渐趋于正常且呼之能应,我们互望而不语,眼神吐露着生的希望与挽救患者于水火之中的喜悦,扩皮、打隧道、置管、缝合两位医者无缝衔接的合作让我为之赞叹,治病救人本是天职,似乎这个职业注定着不分黑夜白昼、暴风骤雨的逆行。
清晨5时40分,不觉中窗外天色渐亮,相信多数人还在酣睡着,而病房中的医务人员已为患者更换卧位,准备进行局麻下右侧经颅脑内血肿碎吸引流术,宗淼说:战役过半,顶住,鼓励病人也激励着我们,顶着身体的疲劳面对分毫不可差的大脑神经中枢,且存在众多高风险因素,过硬的心理素质与治疗经验成为医者必备的素质,右侧穿刺顺利,可见出血量之大,这出血清的及时,颅内压监测置入术随即进行,颅内压数值当即下降至正常水平,老人才得以转危为安,注视着内心笃定的两位术者的我肃然起敬,他们以专业娴熟的技术挽救了这位生死边缘的长者的生命。
术毕,此时已将近早上7点,窗外太阳初升,才发觉双腿已僵在原地无法移动。此时妥善固定诸多管路成为重中之重,双侧碎吸引流管、颅内压监测探头、胃管、尿管、输液通路、皮肤、气道护理等一样不可马虎,后期要投入全方位的专业神经重症护理理念,才能真正让患者健康的走出病房。宗淼来不及休息片刻便第一时间与家属解释患者病情,家属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交班后,宗淼和贾伟锋如同往常一样赶往了手术室,也许只有我知道他们彻夜未眠却仍要坚守自己为医者的责任,他们没有花团锦簇、没有歌声赞美,但他们拥有治病救人为天职的使命和铭记在心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此时,这位患者已痊愈出院,作为医者,唯有守护患者健康平安才是此生的夙愿。
(神经外科供稿 文/图 赵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