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T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CT检查的普及,肺部疾病如早期肺癌、肺间质性疾病,肺大泡、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的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稍有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CT检查有放射性辐射的损害,所以相当多的病人在接受检查时总是顾虑重重。这种顾虑不是没有道理,二十世纪末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所有癌症中归因于CT检查辐射的比例达0.4%。而随着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CT检查所带来的辐射损害。而大量对比研究提示低剂量CT扫描并不影响肺部病变的检查质量。
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用西弗(sv)作为国际单位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定义是每公斤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的辐射量为1sv。sv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msv)、微西弗来表示辐射量的大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受到天然辐射,对于日常工作中不常接触辐射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平均2.4msv。吸烟者每天抽20支烟,一年就有0.5—1msv,一次普通的X线胸片检查为0.1—0.2msv。短时间的辐射剂量低于100msv,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100—500msv时,没有发生疾病的感觉,但在血样中可发现白细胞数减少。高于4000msv时对人体是致命的。辐射工作人员每年安全剂量值是20msv,目前一次低剂量肺CT扫描检查的射线辐射量大约1msv。远小于对人体的危害剂量,所以是安全可行的检查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发布的《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肺癌已成全球最大杀手,肺癌死亡人数占癌症死亡数19.4%。中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肺癌死亡率在过去30年间上升了465%,为中国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早期肺癌患者常无任何症状,只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肺孤立性结节病变。而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是提高肺癌生存率的前提。在中国每分钟有6人确诊为癌症,其中2人属肺癌,只有1/3的患者发现后具有手术机会,其余检出患者通常已在中晚期,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低剂量胸部CT检查恰恰是早期发现肺结节的有效检查手段。很多人认为每年体检都会拍胸片,有结节可以及时发现。实际上胸片漏诊率非常高。据统计使用胸片检测肺部结节,漏诊率高达20%。只有病灶足够大时,普通胸片才能发现,这时治疗时机已经相对滞后。螺旋CT分辨率高,直径小于4毫米结节也能发现。国外研究显示低剂量CT肺癌普查发现率是胸片检查的10倍。所以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胸部CT,可有效提示病变部位、提高诊断准确率。如发现超过5毫米结节就要每3个月到半年随访一次。尤其针对以下四类人群很容易发生肺结节者应增强肺癌筛查力度。四类人群包括有肿瘤家族史者、有结核病史者、吸烟和被动吸烟者以及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者、精神压力大者应该胸部CT平扫常规化,至少一年检查一次。
目前,有条件的单位已经开始把低剂量胸部CT检查列为常规体检项目了。这样就有可能发现更早期的微小肺癌,从而降低肺癌的死亡率。
(呼吸科供稿 文/郑建红)